浙江省科技型企业---加速您的多肽研究
首页 >多肽产品 >Conopressin G

多肽产品

H2N-Cys-Phe-Ile-Arg-Asn-Cys-Pro-Lys-Gly-NH2,H2N-Cys-Phe-Ile-Arg-Asn-Cys-Pro-Lys-Gly-NH2,H2N-CFIRNCPKG-NH2,杭州专肽生物的产品

Conopressin G

Conopressin G是从猎螺(conus emperialis)的毒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缩血管素样肽。

编号:419427

CAS号:111317-91-0

单字母:H2N-CFIRNCPKG-NH2(Disulfide Bridge:C1-C6)

纠错
  • 编号:419427
    中文名称:Conopressin G
    英文名:Conopressin G
    英文同义词:Lys-Conopressin-G、Conopressin G (Conus geographus)、Conopressin L1、Lysine-conopressin (Erpobdella octoculata)、Lysine-conopressin (Lymnaea stagnalis)
    CAS号:111317-91-0
    单字母:H2N-CFIRNCPKG-NH2(Disulfide Bridge:C1-C6)
    三字母:H2N-Cys-Phe-Ile-Arg-Asn-Cys-Pro-Lys-Gly-NH2(Disulfide Bridge:Cys1-Cys6)
    氨基酸个数:9
    分子式:C44H71N15O10S2
    平均分子量:1034.26
    精确分子量:1033.49
    等电点(PI):-
    pH=7.0时的净电荷数:4.91
    平均亲水性:-0.014285714285714
    疏水性值:-0.18
    消光系数:-
    标签:二硫键环肽    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   

  • Conopressin G是从猎螺(conus emperialis)的毒液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缩血管素样肽。

    Conopressin G is a vasotocin-like peptide isolated from the venom of the worm-hunting snail (conus imperialis).

    二硫键广泛存在与蛋白结构中,对稳定蛋白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二硫键一般是通过序列中的2个Cys的巯基,经氧化形成。
     

    形成二硫键的方法很多:空气氧化法,DMSO氧化法,过氧化氢氧化法等。
     

    二硫键的合成过程,  可以通过Ellman检测以及HPLC检测方法对其反应进程进行监测。  
       

    如果多肽中只含有1对Cys,那二硫键的形成是简单的。多肽经固相或液相合成,然后在pH8-9的溶液中进行氧化。      
     

    当需要形成2对或2对以上的二硫键时,合成过程则相对复杂。尽管二硫键的形成通常是在合成方案的最后阶段完成,但有时引入预先形成的二硫化物是有利于连合或延长肽链的。通常采用的巯基保护基有trt, Acm, Mmt, tBu, Bzl, Mob, Tmob等多种基团。我们分别列出两种以2-Cl树脂和Rink树脂为载体合成的多肽上多对二硫键形成路线:
     

    二硫键反应条件选择    
     

     二硫键即为蛋白质或多肽分子中两个不同位点Cys的巯基(-SH)被氧化形成的S-S共价键。 一条肽链上不同位置的氨基酸之间形成的二硫键,可以将肽链折叠成特定的空间结构。多肽分 子通常分子量较大,空间结构复杂,结构中形成二硫键时要求两个半胱氨酸在空间距离上接近。 此外,多肽结构中还原态的巯基化学性质活泼,容易发生其他的副反应,而且肽链上其他侧链 也可能会发生一系列修饰,因此,肽链进行修饰所选取的氧化剂和氧化条件是反应的关键因素, 反应机理也比较复杂,既可能是自由基反应,也可能是离子反应。      

    反应条件有多种选择,比如空气氧化,DMSO氧化等温和的氧化过程,也可以采用H2O2,I2, 汞盐等激烈的反应条件。
     

    空气氧化法: 空气氧化法形成二硫键是多肽合成中最经典的方法,通常是将巯基处于还原态的多肽溶于水中,在近中性或弱碱性条件下(PH值6.5-10),反应24小时以上。为了降低分子之间二硫键形成的可能,该方法通常需要在低浓度条件下进行。
     

    碘氧化法:将多肽溶于25%的甲醇水溶液或30%的醋酸水溶液中,逐滴滴加10-15mol/L的碘进行氧化,反应15-40min。当肽链中含有对碘比较敏感的Tyr、Trp、Met和His的残基时,氧化条件要控制的更精确,氧化完后,立即加入维生素C或硫代硫酸钠除去过量的碘。 当序列中有两对或多对二硫键需要成环时,通常有两种情况:
     

    自然随机成环:       序列中的Cys之间随机成环,与一对二硫键成环条件相似;
     

    定点成环:       定点成环即序列中的Cys按照设计要求形成二硫键,反应过程相对复杂。在 固相合成多肽之前,需要提前设计几对二硫键形成的顺序和方法路线,选择不同的侧链 巯基保护基,利用其性质差异,分步氧化形成两对或多对二硫键。       通常采用的巯基保护 基有trt, Acm, Mmt, tBu, Bzl, Mob, Tmob等多种基团。

    定义

    血管生成素(ANG),一种14,124 Da的蛋白质,与肿瘤进展中的血管生成有关。它由肿瘤细胞分泌,肿瘤细胞是新生血管形成的有效诱导剂1。同时血管生成素可引起血管收缩并促使血压升高。它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一部分,这是降低血压的药物的主要靶标。血管紧张素(ANG)是血管紧张素原(AGT)在肾素和一系列酶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组寡肽激素。

    血管紧张素是一种肽类激素,引起血管收缩及随后血压升高。血管紧张素是一种寡肽类激素,具有强大的致渴作用。它是由前体分子血管紧张素原生成的,血管紧张素原是肝脏中产生的血清球蛋白。血管紧张素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起重要作用(1)。肾素作用于血管紧张素原,产生血管紧张素I。在肾小球旁细胞中,当肾交感神经兴奋、肾内血压降低或运送到致密斑的Na+和Cl-离子降低,致密斑感受到较少的Na+时,肾小球旁细胞释放的肾素增加。肾素裂解血管紧张素原中亮氨酸(Leu)和缬氨酸(Val)之间的肽键,生成含有十个氨基酸的多肽(DES-ASP),即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似乎没有任何的生物活性,仅仅是作为血管紧张素II的前体。

    发现

    1885年,Fett等人首先从由HT-29人结肠腺癌细胞1调节的培养基中分离血管生成素,然后从正常哺乳动物的血浆2和牛奶中分离出血管生成素。随后已从人,牛,兔,猪和小鼠的血清和牛乳中分离出它。血管生成素具有核糖核酸分解活性,与胰腺RNAse A 具有33%的序列同源性。合成肽'H-Glu-Asn-Gly-Leu-Pro-Val-His-Leu-Asp-Gln-Ser-Ile-Phe-Arg-Arg-OH(108-122)对应于ANG抑制血管生成素的酶和生物活性。几种C末端合成肽,包括(Ang 108-123),可显着降低血管生成素诱导的新血管形成。

    结构特点

    Acharya等人在2.4 0 A时确定了人类抗原的晶体结构。总体结构具有肾形三级褶皱,让人联想到RNaseA。核糖核酸裂解活性中心(His-13,His-114和Lys-40)和假定的受体结合位点,这两个关键参与生物学功能是不同于Rnase A 。  分子的中心核心由带有一对反平行扭曲的P结构组成,形成了主拓扑,顶点处有残基Ser-72和Gly-99。在这些中央链的任一侧的两个附加链(残基41-47; 111-116)完成了主要的片状结构。结构中存在3个螺旋H1,残基3-14,H2,残基22-33和H3,残基49-58。

    作用机理

    ANG四个方面已经发现,是必要的ANG诱导的血管生成的过程中,ANG发挥其核糖核酸活动- ANG有一个非常弱的10 5 - 10 6比核糖核酸酶答:这更低的核糖核酸活动,因为嘧啶结合谷氨酰胺(Gln)117残基“阻碍”了ANG的位点。然而,ANG的核糖核酸分解活性对于血管生成至关重要。ANG提神基底膜降解- ANG结合到一个上肌动蛋白内皮细胞表面 ANG-肌动蛋白复合物从细胞表面解离并加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催化的纤溶酶从纤溶酶原的生成。ANG-肌动蛋白复合物促进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的降解。该复合物允许内皮细胞渗透并迁移到血管周组织中。基底膜降解是血管生成的基本特征。ANG激活信号转导- ANG结合至170-kDa的   位于内皮细胞表面上的受体和引发第二信使系统。ANG与细胞表面肌动蛋白的结合导致细胞相关蛋白酶系统的活化,从而促进细胞侵袭。ERK1 / 2,蛋白激酶B / Akt1 已经提出通过ANG刺激来激活这些途径。ANG核易位-血管生成素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和核定位序列辅助的核输入在内皮细胞中进行核易位。核定位信号(NLS)位于蛋白质的31-RRRGL-35中。核易位后,它增强rRNA转录。

    功能
    血管紧张素受体存在于许多组织类型中,包括肾上腺皮质,肾小球,心脏,下丘脑,肝脏,胰腺,垂体,血小板,肾小管,子宫和血管平滑肌。通过放射性配体与拮抗剂的结合已鉴定出两种高亲和力受体亚型:氯沙坦(DuP 753 / MK954)鉴定AT1受体;PD123177和CGP42112A是AT2受体的标记。血管紧张素II可能在体液系统外的组织中局部产生。例如,它存在于大脑,肾脏和心脏。在大脑中,七肽血管紧张素(1-7)模仿血管紧张素II的某些作用,但可能直接由血管紧张素I形成。心脏中有非ACE介导的血管紧张素II产生的证据。血管内血管紧张素II受体与血管加压素和其他垂体后叶激素的中枢释放,交感神经外流增加,口渴反应以及可能的认知功能有关。血管紧张素II对心脏以及对生长/肥大的正性和变时性作用; 控制醛固酮的释放以及皮质醇和醛固酮分泌之间的平衡;并调节钠,氯和碳酸氢盐在肾脏内的运输。

    ANG在血管生成中的功能-作为关键的血管生成因子,ANG与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相互作用,诱导多种细胞应答,包括细胞迁移,侵袭,增殖和肾小管结构形成。还已经报道ANG可直接诱导癌细胞的增殖。最近,ANG 基因被确定为潜在的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相关基因6。ANG可诱导多种人类癌症中的肿瘤生长,包括乳腺癌,宫颈癌,结肠癌,结肠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胃癌,肝癌,肾癌,卵巢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和尿路上皮癌,以及星形细胞瘤,白血病,淋巴瘤,黑素瘤,骨肉瘤,和肾母细胞“肿瘤 6。ANG可能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有关-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进展性迟发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会影响上下运动神经元(MN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第一个被证明与ALS 7发病有关的血管生成因子。

     

  • 暂时没有数据
  • 暂时没有数据